作者:冯 军
在白龙江林区这块美丽富饶的地方,山峰顶端,白雪皑皑,高山杜鹃迎风挺立,墨绿的针叶林,翠绿的阔叶林如滚动烟云,流水综综如拨动的琴弦,鸟儿婉转啼唱,野生动物悠闲觅食、追逐,郁郁静谧的森林充满着无限生机。在这里,我度过了20个春秋。
茫茫森林,充满灵性。
春天到了,森林万物欢腾,生机盎然;夏天到了,森林不畏烈日,承受严旱;秋天到了,森林硕果累累,叶落归根;冬天到了,森林傲然挺立,栉风沐雨。有泥土,森林扎根于其中;无泥土,森林扎根于岩缝。不管风霜雪雨,我自岿然不动,纵然历尽沧桑,依然百折不挠。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千里之行不可能直似绳,万里征程不可能易如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就是森林给我们的人生感悟和工作启迪。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对森林倍加敬重。
森林具有乐于奉献的秉性。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净化空气;平衡生态,孕育万物。她为人类提供山青水秀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无污染、可持续的生产生活资料。她总是牺牲自我,造福人类。森林的这种秉性,与生俱来,永不改变。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对森林视若至宝。
森林具有和谐社会的秉性。她从来与社会和睦相处,不向社会索取;与人类和平相处,不向人类诉求。她从来都是无私无畏地接受大自然的严峻考验,春风化雨地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幸福。她教育人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与自然要和谐;她提醒人类,“独木不成林”,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要和谐;她激励人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代际之间要和谐。这种和谐的秉性,正是森林馈赠给人类社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对森林五体投地。
适应自然,乐于奉献,和谐社会,是何其崇高的秉性,又是何其经典的文化。学习传承这种秉性,发扬光大这种文化,人类定当会有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