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迭部生态建设管护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林海艺苑
六十年的回忆
发布日期2012-08-16 来源: 作者:

作者:谢步金

  建国初期搞建设急需大量木材,西北军政委员农林部根据国家安排,决定开发白龙江林区,向秦岭伐木场派干部组建白龙江伐木场筹备处。我和屈光波、魏丰旺、蔡福龙、孙进修被选派去参加筹备工作,由屈光波带队于1952年6月从宝天铁路胡店车站(林场所在地)赴西安农林局报到。暂住西安市西八路一旅社等候其他干部一同赴白龙江。在西安住了两个多月后,由农林局干部杨世昌组建带队的第一批筹建人员,包括我、屈光波、魏丰旺、蔡福龙、孙进修、王宝华、张智、史光乾、王又学、储春富、王继文、乔生玉等人,于1952年8月由西安出发。第一天住平凉,第二天住华家岭,第三天到兰州,休息几天后又到岷县驻洮河运输队办事处。因不通汽车,雇三辆胶轮马车走了三四天才到武都城,住武都专员公署院内,恰逢中秋节,专署邀请我们参加联谊会。

  1952年10月1日天兰铁路通车。薛怀文带着芦维台、赵仲峰、刘汉忠、张宋怡、张平兮、刘忠等一批人,向地方政府要办公建场地方,经协商确定,白龙江伐木场筹备处在武都北山药王殿临时办公。当时药王殿有砖瓦土坯房20余间,机构编制有总务科、秘书科、计划科、森调队、测量队,场址选在武都城东关外。正在采购砖瓦、石头时,接上级通知不宜在城里建场,应在两水镇贡坝河上选场址。1953年,筹备处由武都城陆续搬迁至两水,这时的机构增加有财务科、基建科、人事科、工会、党总支、机要室,职工约百余人。中心工作是建场房、家属宿舍、职工宿舍、修水塔、测量贡坝河、沙布公路,踏查两水至天水的森林铁路。

  1952年,从陕西秦岭伐木场调职工约800人,同时在当地招收一批新工人。参加修贡坝河公路和沙布公路,1960年开始试生产,这时旧林业局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局白龙江森林工业局,试生产的原则是更新必须跟上采伐。

  试生产主要在贡坝河流域,当时生产工具简单,采打造都是手工作业,用的弯把锯、玻璃斧、木撬棍。夏季采伐,冬季利用冰川窜坡,用土滑道、木滑道运下山,人工装汽车外运。

  一线生产职工生活非常艰苦。住的是布帐房、木板房和土打墙房,夏热冬冷,睡的床就地取材用毛竹草藤条铺的床(形象的说是弹簧床)。吃的是当地产的粗粮,细粮很少。交通尤其不便,粮食等生活用品都是人背肩挑送上山,职工无任何劳保用品。采伐工人中午在山上啃凉馍,晚上下山喝“玻璃汤”(白菜盐开水汤),一年四季洗不上澡,适龄儿童不能上学。文化生活方面,每月仅能看一到两次用小机子放的电影。经多次请示汇报,省上批准成立了林区贸易公司、粮站和子弟小学,生活用品由省二级批发站供货,粮油由省粮食厅直供,职工生活才稍有好转。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白龙江林区大开发、大建设和大生产的时期。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是由两水林业局(迁舟曲改为舟曲林业局)、经营局(后撤销)的基础上成立的。陆续组建了南坪林业局(后归四川)、白水江林业局、长征林业局(后为迭部林业局)、洮河林业局(原归省厅管)、大修厂、水运局、中心医院、林业中学、公安处、法院、检察院等单位,职工由原来几千人猛增至几万人,四面八方来支援白龙江林区建设,从黑龙江、吉林、内蒙、四川凉山调进老企业的林业骨干,从甘南州农场调河南支边青年,又在本省武都、天水、兰州、武威、甘南招了一批轮换工人。

  原木生产由每年的几万方达到三四十万方,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提升为油锯、电锯采伐,山上运材由土滑道、木滑道提升为索道、拖拉机和绞盘机,运材陆运改水运到昭化储木场,装上火车运往各地。

(作者为白龙江林区首批筹备开发建设者,后任迭部林业局副局长)

主办单位:甘肃省迭部生态建设管护中心 承办单位:甘肃省迭部生态建设管护中心
地址: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电尕镇白云新村 邮政编码:747403 技术支持:甘肃立方电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陇ICP备1400145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