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生活成长的迭部林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如今变得生机盎然,林区职工生活的巨大变化,让我想起了去世23年的母亲,不知天堂那边的母亲过的还好吗?母亲1936年农历11月出生于四川省渠县,家庭的贫苦使她从小就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她曾经给我说过:她很想读书,但家里太穷读不起书,加上还要带弟弟妹妹帮大人干农活。1958年重庆钢厂去那招工,由于要帮大人干活失去了当工人的机会。1960年与我的父亲结婚,后来去了内蒙古东北林区,1966年为支援西北林区建设随我父亲来到了甘肃文县原公路工程处,我和哥哥、弟弟都是在内蒙东北林区出生的,妹妹是在文县出生的。
我记得我们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从文县公路工程处搬迁到迭部的,我至今在迭部生活45年了,算是老迭部了吧,当时父亲被分到县城的益哇林场(现电尕林场)工作。记得小的时候的整个迭部县城除了国营792矿的机关大楼是一个二层楼外剩下的都是平房,我们林场场部在县城的东面,整个林场也都是平房,而且寥寥无几就几排,周边都是农田、荒地。场部没有学校,要到4公里外的电尕小学上学,母亲每天早晨很早就要起来给我们做饭,我和哥哥吃完饭就去上学,夏天天气长还好一点,冬天天气短上学天都是漆黑的,我和一起上学的小伙伴们都是结伴而行。父亲在离县城十几公里外的一工段上班,那个年代经常木材生产大会战不回家是常事,去工段上班的公路也是很窄的雨后泥泞土路。父亲回家的时候刚开始走路或坐拉木料的汽车,后来有了一辆自行车回家就骑车回来。由于父亲常年忙于工作,母亲承担了家中的一切,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非常能干的,因为母亲姓张,场里的人们都叫她是“张铁人”。那时候的生活也是很艰苦的,吃粮都是有定量的,而且粗粮多细粮少。我小的时候因为常吃包谷面馍馍和母亲生气还挨过打。副食那更是差,买啥都要购物证,吃顿肉吃点糖那都是很奢侈的事。当时我们姊妹正在长身体饭量大,供应的粮食经常不够吃,母亲就想办法从当地老乡那买些大豆交给林场开车我的小叔叔,在林场去四川换大米时顺便捎上换些大米回来以贴补家中的口粮。我们姊妹最盼望父亲回家,因为父亲回家母亲总是想办法弄些好吃的,我们也能跟上吃一顿。为了节省开支,母亲学会了理发、裁缝,我们几兄弟的头发都是母亲给理,当然也包括父亲,在我去部队当兵之前头发一直是母亲理。我们姊妹的衣服也是母亲自己裁缝自己做,大的穿完改改给小的穿,只有到过年时才能穿一套新衣服,而且还是母亲亲手自己做的。她不但给家人做衣服还给林场的工人,干活的民工,当地的藏民等做,当然也收几块钱的手工费。母亲还是一位烹饪高手,她的做饭技术在场里是有了名的,不管是蒸炸卤煮,还是煎炒烩溜等都做的十分到位,使人看了食欲大增。就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每当过年母亲也总会想法设法弄一桌十分丰富的菜肴。母亲把她的手艺不但给我们姊妹教,而且给林场的人也教,只要有人学她就手把手的教,原在林场当场长的何吕全见我就说,现在林场好多人家的菜肴都是你妈教的。父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为了我们几姊妹读书,他们省吃俭用舍得花钱送我们去外地读书,这是我们姊妹永远铭记的,只不过我们没有考上大学,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到现在想起来心里都十分的内疚。
母亲和左邻右舍都能和睦相处搞好关系,助人为乐尽可能的帮助身边的人是她做人的准则。她看到补鞋的老人带着孙子可怜就将家里吃的东西拿给他们吃,看到林场打扫卫生老工人经常白水煮面就将家里炼的猪油用“工业学大庆”的洋瓷缸子送去。她熟悉的人我们姊妹常说不是卖菜的,就是补鞋的。两分钱一个的鸡蛋买回家中,也是用来招待客人的,那个年代客人来家中没啥好招待的煎个鸡蛋做一碗油醋面。母亲给我们说:不是妈舍不得不让你们吃鸡蛋,家里实在没什么东西来招待来人。母亲是个非常勤劳的人,八十年代初开始家里每年都喂两个大肥猪,为了解决猪的饲料问题,她帮蔬菜队的人种地,以换取别人不要的菜叶。当每天天蒙蒙亮时她就背上背篼去给人家干活,到中午满头大汗背一背篓菜叶回来。母亲还是个非常孝道的人,对自己的母亲和公公都十分的孝敬,尽管我们的日子过的十分紧张,但她还是挤出一些钱和做好的衣裳给家中的老人寄回去。那年我回四川老家,当时还活着的爷爷给我说:你妈是个孝顺的人,她回来帮我洗多年未洗的被褥,洗衣服,还给我洗脚。
母亲的言行举止给我留下了终生的印象,她的大爱和情怀使我一辈子都不能忘怀,她在那个艰苦年代表现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是我今生今世学习的榜样。1992年7月20日晚母亲经过一天的劳累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她摆的夜市小吃摊点上被紧急送往迭部县医院抢救,弟弟打来电话告诉我母亲病了,我立即驱车从二十公里的白云赶往县医院。到医院后看到在病床上昏睡的母亲,我的心像刀割一样难受。虽然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但昏睡5天后的母亲没有再睁眼看看他的老伴及儿女,就离开了她挚爱的亲人。年迈的父亲谁来照顾?弟弟妹妹还没成家咋办?瞬间我感到天都塌下来了。母亲啊母亲,儿女已经长大成人,家里的生活就要发生好转时,你一天福都没享就离开了我们。母亲的去世使我们这个家庭少了往日的温暖和欢乐,父亲终日思念母亲愁眉苦脸,有时想起母亲来就哭泣,由于长期心情压抑,在母亲去世10年后也身患重病于2003年2月与世长辞。
天堂的母亲啊,都多少年了,那些记忆虽已模糊,可却会在不经意间涌现。
记忆里小时候的迭部,是我快乐的乐园。那里有一条白龙江,每到暑假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在河边玩耍,河边上有大片的柳树林。雨季涨水时水就会长高,一些树就会矗立在水中了。天气热时我和小伙伴就下到水里玩耍,父母亲不让去河边玩,都是偷偷去的,父母亲要是知道了少不了挨顿打。
现在迭部县城流淌的白龙江水已经很小很小了,更别说水中的鱼儿和柳树林了。现在用过去存下的零花钱,已经买不到什么了。上班再也不用天不亮就起来做饭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磁炉、液化气灶,很多人都买了汽车、摩托车。沿途林场的公路修的也比过去拉木料时好了,很多人家都装有固定电话,大多数人都有移动手机,要想打电话只动动手指就行了。
现在林区的平房也已占少数,经过棚户区的建设新建的住宅小区高楼林立,宽阔的马路两旁,路灯像窈窕的淑女伫立在那里。私家车在宽阔的水泥路上急驰已经成为主流。人们搬进了安全、舒适的楼房,再也不会为自己去点火墙,弄得灰头土脸。
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为能吃到什么而发愁,而是为能怎样吃才会有营养而发愁。从吃饱穿暖到吃得好,穿的好,再到吃的精,穿的漂亮。从半导体收音机到液晶彩电。从泥泞道路到宽阔的水泥马路,从步行到汽车。从平房到高楼,时代在变迁,林区在改革中发展,林区在发展中蜕变,幸福美好的新林区已紧跟中国时代变迁的步伐带领我们林业人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新时代。
看到林区的巨大变化,我更加深深的怀念我的母亲,她活着该有多好啊……,时代变迁的美好生活虽然母亲你没有享受到,但你的儿女们享受到了,这是你前世为我们修来的福,我们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愿天堂的母亲过得也好!(易宗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