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秋的一个早晨,林区的天气带着一丝凉爽,放眼望去,天空一片碧蓝,有几朵白云在蓝天上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有的象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有的象柳絮,随风飘逸。群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郁郁葱葱。日夜奔腾的白龙江流水,缓慢的向东方流去。
我们一行五人带着上级部门下达的对迭部林区珍惜名贵树种及古树的调查任务,准备好调查用的设备和干粮,来不及欣赏眼前的风景,就向目的地出发了。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由原来的又宽又平的柏油路驶上了越来越窄的土路,来到了洛大林场磨沟牛畅梁下的木材检查站,工作人员打开档杆,我们带上林场向导开始向梁顶进发。开始路还好走一点,走着走着道路就不好走了,山是越来越高,坡度越来越大。由于实施天保工程,林区资金困难,对林区的道路多年没有养护只能保证通车就行了。林区停采以后,实施天保工程,对林地的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林地的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加强,道路两旁的各类灌木天然更新后生长的极其旺盛。汽车行驶在道路上,左侧是看不到底的山沟,右侧茂密树梢不时地打在车身之上。我们坐在车上,看着外面的景色,双手紧紧抓着扶手,一路颠簸来到只能拖拉机才能行驶的路上,车不能过去停下,我们只好下车徒步往山顶走去,二十多分钟后终于爬到了山顶,来到了洛大林场牛畅梁嘹望哨,在这里我们进行了短暂的休息。
印入眼帘的是整个山粱宽不足一百米,稍微平坦的地方是当地老乡开的农田,种着土豆、玉米等农作物,路边开着不知名的小花。牛畅梁嘹望哨三间平房就建在不足一百米的坡边上,房子的墙是用黄土打的,墙面的白石灰也有部分已脱落,露出了里面的黄土。一块白底黑字写着《白龙江管理局迭部林业局洛大林场牛畅梁嘹望哨》的木牌挂在房子中间外面的墙上,房前用皮板围了一个高约两米长十二米的院子,靠着皮板整齐地码着一排柴禾。房顶上面放着两块太阳能板和两个电视接收天线,看电视和照明用电就用太阳能发的电,房前一根直径两厘米的白色PE管流着清水。
这时,从三间平房中走出了两个年龄在50岁左右的护林工人和一个年龄在20多岁的年青人,他们的身材有点清瘦。他们一见我们几个人,就热情的迎了上来,领着我们来到院中。这时他们从房间中端出一个小茶几,找了几个用木桩做的小板凳,让我们座下,给我们每人泡了一杯茶。我们对他们说明了这次到梁上来的目的,他们就热情的同我们拉起了家常。
我抽身起来,看向他们住的房间,房间的面积不大,也就10多个平米,墙由于长期做饭熏的有些黑,房间的里面搭了一个床板,上面放着生活用的米、面及杂物,还有一台电视放在上面。左面是一张睡觉的床,靠窗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着日用品。右边靠墙打了一个炉子,一根烟囱由门的上方伸出,冒着青烟。地上放着一堆大小不一的土豆,最大的也没有拳头大,但多数是象婴儿拳头大小的土豆,后来一问才知道是他们帮当地老乡收土豆送给他们吃的。房间里也没有看到有别的蔬菜。看到当时的情景,我们一行人中的女同志苏金波眼中湿润的问到:“小伙子,你多大了,在这还习惯吗?”,小伙子笑着答到:“22岁,习惯”,这时年轻人拿出一包饼干说道:“姐姐、叔叔吃吧”,苏金波微微笑道:“我有这么年轻吗?我们不饿你吃吧”。我想这一包饼干就是年轻人的午饭了吧,我一看时间这时已经11点过了。作为90后的年轻人,能在这海拨2400多米与林场场部高差有700多米的山顶上工作,平时到这里来的人也没有,天天面对的是起伏的群山和两位与自己父亲一样年龄的人一起工作,看着年轻人单薄的身体,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由此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他与我们的孩子也差不多大小,这需要怎样的毅力才能坚守在这个岗位上。
稍微休息了一会,我们一行人在林场向导的带领下去寻找这次要调查的一株胸高周长在6米多的云杉树。走时,年轻人也同我们一起去寻找,他在林子里轻松的走在前面带路,还不时回头等一下我们。经过2个多小时的寻找,终于找到了我们要调查的树,收集完需要的数据后,我们返回牛畅梁嘹望哨住地己是下午3点多了。
告别了牛畅梁嘹望哨的三位护林工人,在回来的路上,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也忘记了山路的颠簸。心中一直想着这个嘹望哨的三位同志。为了确保第二期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经得住风霜、为的是守好我们这片绿色,他们为迭部林区的这片森林付出了牺牲做出了贡献。虽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虽然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但他们的岗位在这里,责任在这里,必须坚守自己的岗位,笑对他们的明天。我们白龙江林区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护林人,他们的工作精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迭部林业局林业勘测综合设计队 杨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