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的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组成所造成的气候改变。
碳汇与碳源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森林碳汇与林业碳汇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林业碳汇是指森林碳汇与管理政策包括碳贸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是指可导致大气增温的气体。温室气体的种类很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目前将二氧化碳(CO2 )、甲烷 (CH4)、氧化亚氮 (N2O)、氢氟碳化物 (HFCS)、全氟化碳 (PFCS)、六氟化硫 (SF6)列为管制对象。其中,以二氧化碳为主。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能够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的现象。因这种作用类似于栽培植物的温室,故称为温室效应。
碳汇林业与碳汇造林
碳汇林业是指以应对气候变化、积累碳汇为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其内涵包含5个方面:1.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2.除了积累碳汇外,要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适应性和整体服务功能,推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促进社区发展,发挥森林的多重效益;3.建立与国际接轨并符合中国实际的技术支撑体系;4.促进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气候意识的提高;5.借助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推动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
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对造林及其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与普通的造林相比,碳汇造林突出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碳汇计量与监测等特殊技术要求,强调森林的多重效益。只有按照碳汇造林技术要求造林,并按照碳汇造林检查验收办法验收、经有资质的单位按规定进行碳汇计量监测的人工林才可称为碳汇林。
(二)中国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途径
根据《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我国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途径有以下6条:
1、通过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碳汇量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所确定的林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5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届时,森林碳储量将会得到较大提高。
2、通过提高现有森林质量,增加碳汇量
我国现有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通过优化林分结构,强化森林经营管理,在现有基础上,完全有可能将单位面积林分生长量提高1倍以上,从而增加现有森林的碳汇能力。
3、通过加强森林保护,减少森林碳排放
首先,通过严格控制乱征乱占林地等毁林活动,减少源自森林的碳排放。同时,在森林采伐作业过程中,通过采取科学规划、低强度的作业措施,保护林地植被和土壤,可减少因采伐对地被物和森林土壤的破坏而导致的碳排放。其次,通过强化对森林中可燃物的管理,建立森林火灾、病虫害预警系统等措施,有效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减少森林碳排放。
4、通过保护湿地和控制林地水土流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首先,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可以减少因湿地破坏而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其次,通过加大生物措施,控制林地水土流失,有助于保护林地土壤,促进和加速森林土壤发育,促使非森林土壤转化为森林土壤,提高森林土壤固碳能力。
5、通过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
林木生物质原料通过直接燃烧、木纤维水解转化为乙醇、热解气化以及利用油料能源树种的果实生产生物柴油等途径,都可以部分替代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利用现有宜林荒山荒地和盐碱地、矿山复垦地等难利用地,还可定向培育一部分能源林,扩大林木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的比例,有利于减少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6、通过增加木材使用、延长使用寿命,增加木质林产品碳储量
木材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耗能源,大大低于制造铁、铝等材料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用木材部分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不但可以增加碳贮存,还可以减少使用化石能源生产原材料所产生的碳排放。研究表明:用1立方米木材替代等量水泥、砖等材料,约可减排0.8吨二氧化碳当量,还节约了能源,又减少污染。木制品只要不腐烂、不燃烧,都是重要碳库。专家初步测算:从1961年到2004年期间,我国木制品碳储量约达12亿-1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是我国林业对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贡献。
综合测试中心 张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