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甘肃白龙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通过国标认证
发布日期2020-09-21 来源: 作者:


为进一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有效推进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网络化建设,不断提升白龙江森林生态系统标准化监测和研究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受甘肃白龙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白龙江森林生态站)曹秀文站长邀请,2020920日上午,中国林科院CFERN中心主任王兵研究员,广东林科院李大峰研究员,云南省林科院彭明俊研究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马全林研究员以及北京天诺基业技术总工胡文清等一行莅临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科学研究所对白龙江森林生态站建设进行国标认证揭牌和指导工作。





白龙江森林生态站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与秦岭西段交汇处,属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物种多样性丰富,是全国唯一跨越在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上游的森林生态系统综合观测研究站,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同时也是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和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监测为一体——“四站一体(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甘肃白龙江森林生态站、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白龙江监测站、国家级公益林白龙江监测站、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白龙江监测站)的综合观测实验站。






白龙江森林生态站于2011年通过专家论证,2012年在中央专项资金未下达之前,白龙江林科所通过自筹和多方争取资金开工建设,2014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始数据观测,2016年实现了监测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截止2019年第一批资金下达之前,已投入资金500多万。


白龙江森林生态站采用一站三点式布局,主站点沙滩站位于白龙江长江流域上游甘南州舟曲县武平乡,现已建成综合气象观测场1处,测流堰2座,坡面径流场3处,在建600m2综合实验楼一座,并计划新建综合观测塔1座,改造坡面径流场-水量平衡2;辅站冶力关站位于洮河黄河流域上游甘南州临潭县冶力关镇,建成综合气象观测场1处,计划新建水量平衡2测流堰2座;CFERN白龙江中心实验室位于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包括植物生理实验室,土壤实验室,动植物标本室,组培室、会议室等;同时在白龙江、洮河林区共建成固定监测样地40块。

白龙江森林生态站建站以来,严格按照《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GB/T 33027-2016《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GB/T 35377-2017要求,对白龙江、洮河林区的森林水文要素指标、森林土壤要素指标、森林气象要素指标、环境空气质量功能指标、森林群落学特征等指标进行长期定位观测,目前已基本满足日常监测需要





    


王首席及各位专家




在听取曹秀文站长对白龙江森林生态站的发展历程、建设状况、科研成果及数据观测、积累等情况的汇报后,对白龙江森林生态站的工作和成果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并希望白龙江森林生态站能借此契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加全国森林生态学术交流和学习,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开展森林氧吧与森林生态康养的相关工作,积极发展林下产业,继续开展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的研究,同时加快开展林业碳汇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量化与评价研究,即绿水青山=多少金山银山。最后专家组一致同意白龙江森林生态站建设通过国标认证。


白龙江森林生态站研究区面积90hm2,包含白龙江、洮河上游的大部分林区,区内集成森林资源、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高原湿地和高原草甸等多种自然资源,是长江与黄河上游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维系长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次国标认证的顺利通过,标志着白龙江森林生态站在甘肃南部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中的标准化和系统化,为开展白龙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林业碳汇、森林生态康养等功能的研究提供科学研究平台,为白龙江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保护、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评估和白龙江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量化,即两山论提供数据支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西部生态安全建设以及国家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提供科技支持。


 

 

 

 

 

 

 

                                      森林生态研究室—赵阳


主办单位: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科学研究所 承办单位: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科学研究所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大砂坪左家湾173号 邮政编码:747403 技术支持:甘肃立方电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陇ICP备1400145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