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地方就缺树,再没有比种树更好的事了!”10多天过去了,西北小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张大爷的这句话,犹在记者耳畔回响。
张大爷是通渭人,在外工作40多年后回到家乡养老。他手指立着“青岛林”三个大字牌的南屏山森林公园说:“就这山,2010年的时候还光秃秃的,这几年山上种满了树,后山全是树,转一圈要4个小时。”
目前,全国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已经基本完成造林绿化,许多地方造林空间不足,正发愁“在哪造”,植树造林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但在甘肃大地上,2018年之后,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规模国土绿化火热推进。树,正在像钢筋水泥一样,成为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的材料。
2022年,全国人工造林1800万亩,7个省份的新造林面积超过100万亩,甘肃便是其中之一,全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393.19万亩。这其中,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强指引,有国家“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政策保障,有甘肃省委、省政府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担当,更有甘肃人“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建设美丽家园的坚定信念。
水“卡脖子”,但不卡甘肃人种树的决心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山脉纵横交错,大部分区域气候干燥,干旱半干旱区占总面积的75%,水是制约甘肃国土绿化的“卡脖子”要素。
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金昌市,市区所在地原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为把这个新兴的中国镍都建成宜居家园,几代林业人接力绿化,建起了数十公里的环城防护林带。驱车路过,记者一眼便看到了林带间的滴灌设施,当地人告诉记者,浇树的水是从几十公里外的祁连山运来的冰雪融水。5月1日早晨,记者在金昌市北环路外遇到一名生态管护员,他奔波往返于环城林带的几个滴灌点位间,说是担心哪棵树没照顾到或哪根管子多漏了水,顾不上多聊就忙去了。
与河西走廊的金昌不同,陇中的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山大沟深,黄土层有300多米厚,工人们要先把水运到山顶蓄水池,然后扯着软管顺山坡一棵棵浇水。新种一棵云杉苗,当季得浇两遍水,一棵树一次浇50公斤水,光浇水的成本就要2—4元钱。但定西人觉得这个钱花得值,安定区的福州林和响河流域退耕还林生态工程这两个样板工程给他们极大的信心。
福州林位于定西市安定区城区南山。2017年至2020年,福建省福州市投资4680万元在荒山秃岭上植树造林1.09万亩。三年造林期满验收时,这片林子已实现纯自然生长,无需人工浇水。5月中旬,山上绿意盎然、万木吐翠,柠条、稠李花开正浓,山桃、山杏点缀其间,放眼望去,万亩山头即使不胜江南也堪比中原。
“只要种好种活了,用不了几年就能自然郁闭成林。”安定区林草局局长董俊盛带记者来到响河流域退耕还林生态工程点。这是一片完全郁闭了的针阔混交林,云杉、油松、侧柏有三四米高,山杏、柠条也树高冠大,林间不时传来环颈雉高亢的鸣叫声。这片林子面积1.1万亩,是2005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期间营建的。18年,从荒山秃岭到葱郁密林,只用了18年!
用不了多久,如今种树的山头也将变成茂密的森林。定西市林草局局长胡全良干过很多岗位,搞过拆迁,抓过计划生育,“回头看,只有林业工作最有意思,干过的工作树都记着呢,当年种下的树现在都成林了,自己看着都高兴。
久久为功,种一棵活一棵,种一山绿一山
甘肃省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水源补给区。历史上的甘肃“山多林多”,史料记载,秦汉时期甘肃森林覆盖率约为30%,盛唐时期“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出陇右”,然而到了晚清,森林因连年征战、乱砍滥伐等遭受破坏,左宗棠在奏章中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甘肃人接力造林绿化,甘肃的生态环境进入加速恢复阶段。
定西市位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双重”规划)划定的陇中地区、秦岭西段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项目区,现有森林覆盖率12.19%。这几年,借“双重”项目机遇,定西市各县区掀起植树造林新高潮,打造了一批以城区面山绿化为主的城市生态功能区、以通道面山绿化为主的廊道生态屏障区、以川台阶地林果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区、以天然灌草资源封育为主的森林植被恢复区、以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的生态治理区。
记者在定西市辖区的安定区、通渭县和临洮县了解到,各县区所有的造林绿化任务都是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既增加新造林面积,更追求森林质量提升。
2000年启动前一轮退耕还林时,限于资金投入少,各地的造林苗木多选用价格较低的柠条、山杏、沙棘等,只在少数重点区域种了云杉、油松等针叶树,造林密度也不大,如今这些林木大多进入生长过熟期,开始不同程度退化,郁闭度不高。2021年国家“双重”项目实施以来,国家将造林补助标准提高为900元/亩,各地优先选用云杉、油松、侧柏等优良乡土树种开展造林绿化和退化林分修复,使原有的灌木林转变为绿化效果明显的针阔、乔灌混交林。
眼见着树多了,山里的野生动物也多了。驱车穿行在盘山路上,记者每天能遇到10多次野鸡、野兔,据说山里还有狼、鹿、野猪、林麝等兽类出没,有湿地的区域还可见白鹭、苍鹭等水鸟。
临洮县东北部的马啣山曾经水土流失严重。2012年,临洮县着手建设马啣山生态修复基地1万亩。2020年以来,临洮县又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在马啣山普银路沿线打造了58公里长的生态景观绿化带。沿盘山路进山,山腰上,沿等高线栽种的树木像列队的卫士,庄严而富有朝气。大山深处,一片云杉林青翠挺拔,树高五六米,新梢高举,长势极好。据临洮县林草局职工师林志介绍,这些云杉树2012年栽种时树高还不足1米,现在年生长量可达四五十厘米。
林长制助力造林绿化
甘肃的国土绿化如此热火朝天,离不开林长制的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组织体系的全面建立,压实了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的主体责任,造林绿化不再只是林草部门的工作,而是地方党政一把手亲自督导的政府重点工作。工作地位的提升带来诸多便利:
生态建设成为顶层设计的重要考量。定西市7个县区曾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帮扶对象,在向东部城市提需求的时候,定西市把生态建设放在与产业帮扶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记者在定西市安定区、通渭县、临洮县看到的一山山茂密的福州林、金华林、青岛林等便是例证。
国土绿化成为全民参与的“一号行动”。定西市安定区的“林长制”很具代表性,2022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每年春秋造林季,安定区委和区政府、乡镇、街道、社区的党政一把手同日启动造林绿化动员大会,区内308个单位和各乡镇每三年领一次造林任务,各家自筹经费、自备苗木,不论动员群众义务植树还是请工程队造林,总之要在三年验收时保证保存率达标。2020—2022年,城区各单位按规完成面山绿化3.83万亩。2022年农村各乡镇完成面山绿化0.83万亩,区政府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兑现200万元奖金至各乡镇。
发展绿色产业,巩固绿化成果
在欠发达地区,植树造林不是终点,发展绿色经济,解决百姓生计才是巩固绿化成果的重要途径。甘肃各地不忘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推进核桃、花椒、油橄榄三年倍增任务。
在平凉,当地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全市核桃栽植面积20.6万亩、花椒栽植面积4.66万亩。同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药、林蜂、林禽等林下经济,全市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达10亿元,有力推动林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山上产业兴旺、林下致富路宽的发展新格局。
定西市则重点发展苹果、金银花、核桃、梨、山楂、花椒、油用牡丹、大果沙棘、紫斑牡丹等经济林果,比如通渭县,苹果、核桃、山楂等果品总产量近10万吨,总产值达5亿元。
如果不曾到过甘肃,你可能体会不到八步沙“六老汉”、通渭“刚强”兄弟等为代表的甘肃人对植树造林的情怀和信念,他们种的是树,心里生长的是对山川秀美绿色家园的期盼。
版权所有: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 ICP备案号:陇ICP备14001456号-1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南滨河中路259号 邮编:730050 电子信箱:bljgzb@126.com copyright@2020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 技术支持:甘肃立方电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