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精神薪火相传
时间:2024-10-28 来源:中国林业网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林草建设者们接续奋斗,用心血和汗水保护修复绿水青山,创造了无数将荒山变青山、 把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孕育出三北精神、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八步沙精神、柯柯牙精神、库布其精神、原山精神等一批林业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 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支撑,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好、传承好林业精神也是我们的重要责任、光荣使命。

“三北”:有一种坚守叫久久为功

在祖国北方辽阔的疆土上,一座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正不断延伸和扩展,这就是我国的“三北”工程。

“三北”工程区绿进沙退 三北局供图

“三北”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是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1978年,党中央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我国大规模治理风沙、改善生态的征程。长期以来,我国持续加大“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因地制宜采取造林种草、封育飞播、封禁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多种措施,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风沙肆虐、荒漠化严重的三北地区山河巨变,这片历经沧桑的广袤大地逐渐由黄变绿,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故事,创造了许多防沙治沙的绿色奇迹,积累了宝贵的生态治理经验。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三北”工程建设孕育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三北精神也必将凝聚起全党全国全社会的磅礴力量,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塞罕坝:美丽高岭铸就精神高地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曾经是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塞罕坝林场人发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林建设奇迹,让沙海变林海,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2017年12月,塞罕坝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2021年,塞罕坝获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塞罕坝秋色浓郁 王龙摄

无论是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驻守望海楼的护林员,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的造林人,塞罕坝人种下和守护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如今,新一代塞罕坝人传承绿色发展的接力棒,勇挑生态文明建设重担,让塞罕坝精神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右玉 绿色接力创造生态奇迹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晋蒙交界、毛乌素沙漠边缘,是一个只有11.6万人的小县。70多年前,全县仅有残次林8000亩,森林覆盖率不足0.3%,土地沙化面积达76%,是国家级贫困县。“十山九秃头,黄沙遍地流,十里不见人,百里不见树”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山西右玉绿满山川景慎好摄

新中国成立以来,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率领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硬是把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山清水秀的塞上绿洲。目前,右玉90%多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林业用地面积达160多万亩,林木绿化率升至5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7%,沙尘暴天数减少了80%。右玉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铸就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

如今,右玉人继续发扬右玉精神,坚定不移推进林草生态建设,巩固“绿”、提升“绿”、转化“绿”、拓展“绿”,在更高起点、更高质量上推动右玉绿色发展。

八步沙 三代愚公接力播绿

八步沙,出门八步就是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的八步沙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曾经饱受风沙之苦。

为了保护绿色家园,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发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矢志不渝、拼搏奉献,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40多年间,三代治沙人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32.35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4.93万亩,完成通道绿化近200公里,建设农田林网5000多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0多万株以及花卉、观赏苗木1000多万株,实现了沙漠变绿洲、绿洲变金山的转变,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步沙治沙现场 古浪县林草局供图

八步沙“六老汉”的故事传遍全国。2019年3月,中央宣传部授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如今,八步沙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八步沙林场党性教育、生态研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柯柯牙 续写中国治沙故事

在戈壁荒漠上种活一棵草难,种活一棵树更难。新疆阿克苏柯柯牙各族干部群众携手防治荒漠化,共建绿色家园,经过30余年努力,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22.24万亩,成功逼退“沙魔”进攻,换来今朝瓜果飘香。

柯柯牙满目苍翠 阿克苏地区林草局供图

如今,在阿克苏地区数百万亩特色林果中,有苹果、核桃、红枣、香梨、鲜杏、葡萄等多个果品。每到收获季节,瓜果飘香。林果生产示范基地、果品精深加工企业数量持续攀升,林果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经济林比重的加大和政策优惠不断持续,进一步增强了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如此良性循环,经济增收有效反哺了整个阿克苏地区的绿化进程。

一部绿色发展史,几代薪火传承人。艰苦卓绝的治沙事业孕育了“自力更生、团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阿克苏人续写中国治沙故事。

库布其 将生存威胁变为发展机遇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曾经被称为“死亡之海”。20世纪80年代,这里几乎寸草不生;眼下,却是黄绿相间、生机盎然。

库布其沙漠七星湖畔绿意盎然 亿利资源集团供图

多年来,亿利四代治沙人携手沙区群众,绿化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经历了被动治沙,主动治沙,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治沙3个阶段,克服了技术、资金、产业模式等重重困难,创新了“党委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和社会力量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发展成果开放性共享”的亿利库布其模式,熔铸出“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

库布其长期的治沙实践,形成这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为“全球治沙样本”。

原山 “要饭林场”变身改革样板

曾经的原山,荒山秃岭,负债累累。如今的原山,满目苍翠,绿富同兴。

60多年来,以林业英雄孙建博为代表的三代原山人坚持植树护绿、接续奋斗,实现了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的美丽嬗变,将负债累累的“要饭林场”发展为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年收入过亿元的新型林场,成为全国林草战线的一面旗帜和全国国有林场改革的现实样板。原山林场在长期干事创业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原山精神:对党忠诚、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使命至上、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直面困难、改革创新的果敢勇气,勇立潮头、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德治场、凝神聚力的管理理念。

原山林场青山连绵 原山林场供图

红是精神遗产,绿是生命源泉,两者有机结合,有效整合了原山优势发展资源,提升了原山形象,拉动了经济增长。进入新时代,原山林场紧紧依托“绿色生态”和“艰苦创业”两个金字招牌,采取一红一绿两条腿走路,在有效保护森林生态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发展生态旅游,深度挖掘和丰富红色教育资源,以绿促红,以红带绿,打出了整合开发、融合发展、优势互补的“红+绿”改革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