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张青
【高校党建】
走进江南大学,镌刻着“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校训的大型石碑格外醒目。这意蕴丰赡的八个大字,是学校代代传承的精神守望,更是培育青年学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在百年兴学、甲子育人的奋斗进程中,江南大学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为建设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和党建育人,深化改革创新,培养了一批批科技创新人才。
1.加强党的建设 筑牢思想之基
生物工程学院64届校友、茅台集团前“掌舵人”季克良,响应国家号召扎根西部,在国酒茅台最困难的时期挑起重担,让茅台集团成功从一家亏损企业跻身为上市企业;食品学院82届校友熊幼翎,长期从事食品蛋白研究,是首位获得美国食品科学协会(IFT)Fellow的华人食品科学家;设计学院2011届校友范冰、2014届校友徐铭骏入选“福布斯中国30U30精英榜”……17万余名江南大学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满怀炽热的爱国情怀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知识、智慧和本领,助力国家建设发展。
“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创新培养模式,造就行业中坚”是江南大学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更是开展党建工作的基石。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党委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立身之本,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探索“党建引领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从顶层设计出发,主动谋划“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职责”“服务为先的党组织建设”等党建项目;连续16年探索实践富有学校特色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党建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在基层。通过实施“书记工作室”“样板党支部”“党建创新项目”等工作品牌建设,形成了“组织覆盖有实效、基层组织有力量、支部书记有作为、党员队伍有质量”的生动局面,涌现了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食品学院,全国高校首批“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兆丰教授等党建标杆院系和典型人物,有效带动学校各级党组织建设。
2013年,中共江南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会上提出了锐意改革、加强人才培养的号召,全面谋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江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征程由此开启。
2.创新引领发展 服务国家需求
有技术和研究成果,但缺少转化途径,怎么办?针对这一问题,食品学院两个教工党支部开展结对交流,将党日活动搬到了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大学生科技园,通过实地探访、分享交流等形式,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拓展了思路,延伸了平台。
作为党员人数最多的学院,食品学院始终将“以党建促发展”作为第一目标,加强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和党日活动的顶层设计,通过创新“党建+”模式,将学科专业方向相近的教工党支部结对交流、交叉互融,开展师生“一对一”咨询、卓越学术沙龙等各类活动和暖心工程,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责任感,铸造了一流学科水平的师德师风品格。
将教师党支部建在实验室、课题组、研究中心、新兴学科交叉组织、重大项目平台等,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研究平台上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党建、业务“同频共振”,江南大学进行了创新尝试。以共建为载体,加强师生党员间、校内外党员间的交流协作,形成交互式的支部共建格局,通过实行导师制培养,联合开展学术科研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将科研反哺教学;以学科平台为优势,加强对支部书记的工作指导与培训,坚持问题导向和理论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互融,让教学团体和科研团队得到滋养并茁壮成长。
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党建工作为学校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近年来,学校坚持“选择性卓越”“提前进入”的学科建设理念,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在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评价榜上,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等5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跻身前0.5‰。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校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上持续发力,努力在核心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行业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与支撑,一批千万级产学研合作项目纷纷落地。
目前,学校已与全国40多个城市及茅台集团、中粮集团、光明乳业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建有江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扬州)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等校地联合研究院(所)7个。承担重大项目、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校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省部级平台41个。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9项、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何梁何利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坚持人才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2006年,学校党委召开了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为主题的一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积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全体教师是基础,创新团队是关键,领军人才是核心”的建设思路,突出教师引育人才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建立健全多层次人才支持体系,引才机制、育才体系初步构建,人才高地效应显现。目前已形成了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为代表的高层次拔尖人才领衔,以一批具备学科方向创新与凝练能力、能够支撑学科体系整体升级的学科带头人为骨干,层次合理、结构优化、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3.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时代新人
在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有这样一个优秀宿舍,宿舍四人在四年间共获得近60项荣誉及奖励。今年夏天,两位同学被英国顶尖学府录取,另两位保研至国家重点大学。在江南大学,每年都会传出“学霸宿舍养成记”的佳话。他们何以如此优秀?生物工程学院毕业生夏霄璇道出了缘由:“这得益于学校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
立足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江南大学紧密围绕“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实行“小班化、任务重、要求严、互动强、考核活”的教育体系改革。2014年,课程体系改革正式启动,一期主要建设“新生研讨课—写作与交流课—卓越课程—学科前沿课”系列课程,同时开展大学英语课程和慕课的建设工作。
以“学术引领、价值塑造、创新思维”为目标的新生研讨课,邀请280余名教授走上讲台,用他们卓著的能力素养、丰富的人生智慧,启迪心智,激发热情,当好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引路人;“关键课程、优秀教师、卓越效果”的卓越课程为学生打造开放、协作、自主的学习氛围和批判性学习环境……多措并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第一批受益者,夏霄璇坦言,不同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让她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以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契机,学校实施“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即围绕“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通过“教师卓越计划、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和国际化拓展计划”三大举措,逐步实现“学业导师、新生研讨课、卓越课程、学科竞赛、辅修专业、专业认证”六项突破,推进至善学院培优、体育精神培育、勤工助学模式改革,探索形成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学校连续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食品学科创新实践链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激发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乃至创造知识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优化个性、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热情。”江南大学校长陈坚说。
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创新能力是核心。如何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活力和创业潜力?江南大学将“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以“基于专业、融入产业、引导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理念,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引智添力,联合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建立了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构建了“意识培养—能力提升—项目孵化—专业服务”四位一体、多方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连续获得“挑战杯”优胜杯、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位列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积极构建“大思政”教学体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院两级领导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为青年大学生讲授形式与政策课,坚定理想信念;思政类校园文化脱口秀《宝哥说》开讲三年多,唐忠宝老师与同学们聊时事,谈人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学生困惑,帮助青年成长,引发学子强烈共鸣;创建“问题导向+专题授课+智能课堂”三位一体的启拓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理性思考分析国情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学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当前,江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梦想令师生精神振奋。江南大学也将紧抓机遇,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同心、同向、同行,努力开创新时代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