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显著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11-13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思想文化建设领域来看,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得到显著增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明确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成功推进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事关政党的生死存亡,因而在政党政治中普遍受到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推进该项工作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因为它“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当今中国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建构的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价值取向和精神特质。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得到进一步落实。通过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之以恒加强党性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党员干部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为我国社会各界重视和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起到了积极有效的示范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推进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价值引领。

 

  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反映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需要相契合;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反映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相一致;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人民乐于认识、乐于理解和乐于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理论旨趣、价值取向和情感状况相吻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让我国社会各界更多地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实践特性和创新价值,这些事实不仅使得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变得更加鲜明,而且极大地强化了我国社会各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知达到新高度,为我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不断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创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借助人们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来表达,因此,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必须不断进行党的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得以体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具有契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人民需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内涵和特质,切实有效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需要推动人们深刻认知它的内涵和要义,需要将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现实生活实践中,需要不断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只有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才能持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作者:李民,系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