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新民
导读:习近平总书记“摇钱树”“摇头丸”的比喻,对制造、创造“三俗”作品的行为发出了警告,为文艺工作者划出了底线。各级各类文艺工作者,必须从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中汲取营养,在创作、创造文艺作品过程中牢固树立良心意识、底线意识、精品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摘自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喻体本意】
摇钱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生财宝树,摇摇它就会落下金钱来,现实中这样“生钱”的树并不存在。摇头丸原指一种人工合成的毒品,具有兴奋和致幻作用,有很强的精神依赖性,人吸食后,大脑皮层会引起兴奋,受到音乐刺激就会不由自主地疯狂摇头,“摇头丸”由此得名。“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意指创作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的作品与文艺创作主旨背道而驰,危害严重。
【喻世深意】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摇钱树”“摇头丸”的比喻,等于对创作艳俗、媚俗、低俗作品的行为进行了鲜明定性,这种行为挣的是“黑钱”、涉的是“毒品”、犯的是“罪行”。
一是昧心行为。把“摇头丸”当作“摇钱树”,等于是利用“摇头丸”有感官刺激性、精神依赖性的特点,挣黑钱,发邪财。通过创作发表“三俗”作品,博人眼球、制造刺激、挑逗欲望,严重违背了文艺作品吸引人、鼓舞人、感染人的初衷和使命,有悖文艺工作者的正心、良心、初心,是彻头彻尾的昧心行为、黑心行为、丧心行为。
二是涉毒行为。“摇头丸”是毒品,制造、贩卖、吸食均属于涉毒行为。文艺工作者创作发表“三俗”甚至下流作品,如同制造“精神摇头丸”,与现实中的制毒、贩毒、吸毒行为在危害上别无二致。
三是犯罪行为。制毒、贩毒、吸毒行为,摧毁的是人的身体、信念、意志,危害的是个人前程、家庭幸福、社会稳定,是法律严禁的犯罪行为。制造“精神摇头丸”发不义之财,腐蚀的是人的思想,摧毁的是人的精神,污染的是社会环境,扭曲的是价值观念,其危害范围更广,危害程度更深,必须像对待“毒品”一样高度重视“精神摇头丸”的侵蚀和泛滥。
【悟行要意】
习近平总书记“摇钱树”“摇头丸”的比喻,对制造、创造“三俗”作品的行为发出了警告,为文艺工作者划出了底线。各级各类文艺工作者,必须从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中汲取营养,在创作、创造文艺作品过程中牢固树立良心意识、底线意识、精品意识。
一是良知意识。文艺工作者作为“精神园丁”,生产的是精神产品,有良知、有良心是最基本要求。任何时候必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承担积极的社会责任,永远不能把文艺作品当作金钱的奴隶,不能浑身沾满“铜臭气”,挣昧心钱、黑心钱、违心钱,而要自觉把守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文艺创作的良知。
二是底线意识。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工程师”,面对文艺创作追求娱乐化、市场化、多样化的新特点,必须坚守思想道德底线,既不能“自污灵魂”,让毁三观、博噱头的作品流入市场,污染社会;更不能“出卖灵魂”,让那些低俗作品、单纯感官娱乐作品遍地开花,误导民众。
三是精品意识。时代呼唤精品,时代产生精品,不断创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文艺作品,是党和人民赋予文艺工作者的时代重任。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歌颂时代英雄,大力唱响主旋律,积极营造正能量,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使命的文艺精品,不能见利忘义,要与污染市场、污染社会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