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发展。领导干部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观,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对领导干部而言,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种意识,除此之外,还需增强以下10种意识。
一、党的意识
党的意识,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使命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等的自觉性认识,是领导干部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的集中体现。一是要牢记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始终牢记从入党那一天起,个人政治命运就同党的命运血脉相融,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牢记第一身份,最关键的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增强奉献的意识和情怀,在内心深处树立起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大胸襟、大格局、大境界;始终牢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与党同心同德;始终不忘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始终尊崇党章、捍卫党章、维护党章,保持对党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绝对忠诚。二是要牢记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一片赤诚在心、一颗红心向党、一生无怨无悔,“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要始终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时时事事处处当先锋、作表率、显本色;始终站在党的立场上说话办事,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环节;始终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完成好党交给的每一项任务。
二、执政意识
执政意识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地位、执政使命、执政方式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一种深层次认识,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执政实践的思想基础。一是时刻不忘自己是党的执政骨干一分子。要深刻认识到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我们党立足中国实际,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中探索不息、奋斗不止的结果,始终保持清醒政权观念,坚信党始终都是中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从我们党是执政党这个角度出发,从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个前提出发来看问题、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二是毅然决然捍卫党的长期执政地位。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着长期而复杂的“四大考验”、尖锐而严峻的“四种危险”,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战争”一直未停。领导干部对此必须高度警惕,始终做到头脑清醒,保持战略定力,努力提升执政本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自觉维护党的领导和坚决捍卫国家政权。
三、宗旨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本色。一是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共产党人的世界里,人民幸福是念兹在兹的不变初心。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样不管走多远都不会迷茫。二是要永远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只有将人民情怀植根人民沃土,才能真正造福一方。要经常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站在人民立场?是不是在为人民谋福利、回应群众心之所愿?是不是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唯一标准?努力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着力凝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四、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分内应尽的义务、应做的事情、应担的责任的自觉而清醒的认识。职务就是责任,岗位就是责任。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有多大责任就必须有多大担当,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一是自觉把岗位当责任。人的一生都是在履行责任中度过,领导岗位不是休息场所,也不是一种奖励,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职务越高,责任就越大,对自己的要求也要越高。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不论什么岗位,在岗一天就必须履职尽责一天。领导干部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必须负的责迎着风险也要担,时刻做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二是要以大担当干大事业。干部就要干事,干事就要明责、知责、担责。要认清职责定位,该承担的任务要主动认领,责任所在要主动认账,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敢啃最硬骨头、挑最重担子,说到做到,善于解决问题,不推诿扯皮,对“为官不为”“为官乱为”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五、历史意识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用联系的观点、纵深的眼光把过去、现在、未来看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领导干部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用历史思维和眼光看问题,才能更好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一是要读好历史这本“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读点历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领导干部要保持学习研究历史的热情和动力,养成学习研究历史的习惯,要学习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知识,特别要学好国史、党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丰富营养、获得强大精神动力,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二是要用好历史这副“清醒剂”。领导干部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要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从而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三是要答好“时代答卷”。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领导干部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树立正确政绩观,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答好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时代答卷”。
六、时代意识
时代意识,通常是指人们对所处时代的一种总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反映的是时代发展总趋势和逻辑演进规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必须在遵循历史规律中前进、在顺应时代潮流中发展。我们党一路走来,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增强时代意识、更新时代观念,使得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一是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的前进姿态。时代意识的精髓在于与时俱进,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发展。要树立一种深切的历史忧患意识,保持一种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时代紧迫感,拥有一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具备一种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壮志和能力。要在思想认识上跟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仅要与时代同步,正确反映时代的主题和本质,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认清并把握时代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进而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前列。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眼光,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既要着眼国内,也要着眼世界;既要着眼现实,也要着眼未来。二是做新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领导干部作为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中坚骨干,必须立足新时代新方位新坐标,认清新时代的大背景、大气候、大趋势,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科学把握新时代发展趋势,深刻洞察世情国情党情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坚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破除与新时代不适应、不符合的思想、理念、思路、方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善于捕捉新时代声音、聆听新时代声音、抓住时代最强音和主旋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代脉搏共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现新现象,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七、问题意识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任何人都无法绕开或逃离。领导干部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更加正视问题,更好地发现研究解决问题,赢得先机和主动。一是把问题作为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工作的方向和动力。大至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发展,小至一个团体、一个人的成长,都在不断发现解决问题中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所以,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发现不了问题、不敢面对问题,或者遇到问题束手无策。“没问题”就是最大问题。领导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发现问题,把问题作为前进的路径和方法,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走;对存在的问题不麻木、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有什么问题就正视什么问题,避免小问题演化成大麻烦。二是明确领导工作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敏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遇到问题不绕道、研究问题不塞责、解决问题不退步,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找准症结,坚持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同时发力,坚持治标和治本协同推进,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决不敷衍了事、上交矛盾,决不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决不搞鸵鸟政策、选择性“失明”,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八、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对创新及其价值性、重要性的认知和评价的综合反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精神源泉。对领导干部而言,创新意识是不断自我提高的内生力量和做好工作的必备素质。“不日新者必日退”,没有创新,工作就会一潭死水,事业就会停滞不前。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变化、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领导干部要想走在时代前列,不落伍、不退步,就一刻也不能削弱创新意识,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步伐。一是创新要有想法。创新首先意味着改掉旧的思想和观念,然后在行动上闯出新的空间和领域。但是,创新往往面临新的风险和挫折,人们总是喜欢或习惯“路径依赖”。正因如此,有的领导干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想创新;有的故步自封、“穿新鞋走老路”,不愿创新;有的对创新有畏难情绪、害怕犯错,不敢创新。这些都是不符合时代发展本质要求的。领导干部要树立不进则退的意识,不断打破思维定式,更新理念观念,吐故纳新、与时俱进,争当改革创新先锋。二是创新要有办法。创新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也不是依葫芦画瓢、照抄照搬,更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领导干部想创新、敢创新还不够,更要能创新、会创新。但是,创新的本领不会凭空而来、从天而降,也不会随着年龄职务的增长而自然提升。创新,不仅要吃透上级的政策规定,还要全面熟知自己的工作实际,更要知晓别人或外地的经验做法,做到“上下结合,左右知晓”,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地创新。创新永无止境,需要领导干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在学习我们党的创新理论中,提高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水平;在总结自身经验中提升创新能力,善于用新方法、新手段解决新问题;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借鉴先进理念和工作方法。
九、风险意识
风险意识是指人们对风险的感受认知和观念把握,并对自身利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产生的态度。没有风险意识,意识不到风险,其实就是最大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进入新时代,困难与机遇同在,风险与挑战并存。我们面临着政治安全、经济金融、社会稳定等多方面风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成为我们党三大攻坚战之首。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风险意识,自觉提升风险意识,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全面提升抗风险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一是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领导干部要强化风险意识,提升预见性和对风险的敏感性、警惕性,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既防大概率较为普遍的“灰犀牛”,也防小概率不太常见的“黑天鹅”。尽可能把各种可能的情况、会发生的风险想周到想透彻,把各项应对措施制定得周详完善,对已经看得清的方面,深入研判、早作谋划、从容应对,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对暂时难以看清的方面,要密切跟踪、未雨绸缪。二是危中有机,化危为机。领导干部要善于发现危机,更要懂得挖掘出危机中的机会,及时“趁危夺机”“化危为机”。面对突发风险,要有“无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的底气,沉着冷静、快速反应,变被动为主动;同时要注重从全面、整体和长远的分析研判,全面提升对各类风险的感知力、洞察力、预判力、把控力,着力增强驾驭风险的本领,不断提高风险治理水平,打好防范和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的有准备之战、战略主动战。
十、自律意识
自律就是遵循法度,自加约束。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有外因和内因,但是内因起关键作用。我们党历来重视构筑铁的纪律,严格他律,更重视自我约束,要求党员做到严格自律,始终把自律作为对全体党员的一项基本道德要求。领导干部不仅是一名党员,还是执掌权力、起带头示范作用的“关键少数”,就更加要重视自律。如果忽视了自律,思想就会滑坡,防线就会失守,行为就会越界。只有严以律己,才能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一是“身正不怕影子斜”。领导干部要自觉涵养“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气魄,炼就“五毒不侵”的金刚不坏之身,培养淡定从容的心态,才能排除干扰,大胆干事创业。只要内心强大,世界就会辽阔。只要行得稳,走得正,自然会“只留清气满乾坤”。二是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领导干部要敬畏纪律,始终坚守为官从政的底线。领导干部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要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要坚持自警自省,时刻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法律法规、英模榜样、反面典型等,自我约束、自我警示,见贤思齐、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