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定位科学谋划 开放创新突出特色
王虎成
根据省委党校第4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异地教学考察安排,本人有幸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广西旅游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期间获得几点启示,值得我们在谋划林区发展、突出产业特色等方面学习和借鉴。
启示一:科学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开放创新实现跨越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中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面积4.25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全区的1/4,但经过短短6年的锻造,创造出了经济总量超过全区1/3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2006年3月,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设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年1月,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北部湾经济区就从一个“地方发展题材”,飚升为国家发展战略。6年来,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始终紧扣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深化与东盟合作,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努力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服务西部大开发,主动融入和推动泛珠三角等多区域合作,加强东中西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使自身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跃升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前沿,成为中国沿海沿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成为推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力量。从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说明,主动融入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才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北部湾经济区能锻成“航母”,重要原因之一是高唱“开放合作”这一主旋律。6年间,其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等多项指标翻了一番以上。北部湾经济区的成功经验再次证明,越是后发展的地区,越要开放合作求共赢。6年来,经济区始终坚持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和积极融入国内外区域合作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桂台经贸合作交流会等,大力推动与泛北国家、周边省区市的合作,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参与建设。至2011年,北部湾经济区已拥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铝业、中国电子、中国冶金、中广核电、中粮集团、中海集运、中远集团、台湾光宝集团、富士康集团、冠捷科技、金川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及国内外知名企业,初步形成以石化、冶金、林浆纸、电子、能源、生物制药、轻工食品为主的产业布局。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赶超跨越是一个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永恒的主题,也是北部湾经济区成功的思想基础。广西经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他们在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科学谋划、优化机制、强化措施、解除桎梏,破除障碍的基础上,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设立北部湾经济区,为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进行大胆尝试。在管理体制上,他们敢于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成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开发建设;在发展思路上,以规划为先导,加强统筹,整体推进,错位发展;在金融创新上,搭建北部湾开发建设投融资平台,组建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在政策保障上,出台自治区管理权限内的支持政策,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外部资源。正是多项改革创新措施的实施,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才出现了一体化规划、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克服了重复竞争、浪费资源、布局雷同的弊端,集中了自身有限资源,发挥了最大效用,形成了巨大的政策发展合力。
目前,北部湾港拥有集装箱班轮航线30多条,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港口通航,海运物流网络已伸向全球。通过资源整合的创新,北部湾港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锰矿进口和磷酸出口基地、第二大煤炭进口口岸、沿海港口第二大煤炭配送贸易集散中心,为下一步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启示二:治理环境做活“水”的文章,美丽城市收获“游”的硕果。
桂林是“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以山水兴市,是桂林市的特色定位。城市改造和建设必须突出山水特色,做好山水文章。为此,桂林市在水域污染治理和旧城改造中,不惜巨额投资启动“两江四湖”工程,依山就势,修库蓄水,开渠引水,造湖扩水,环流活水,把城区主要江、河、湖、塘开通连接起来,建成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整个改造布局,都注重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注重了整个城市的空间感和层次感,既“迎山接水”,又“显山露水”,更“保山护水”,实现地尽其能,水尽其用,从而增强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
桂林市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建设,对城市历史文化进行精心的保护和积极开发。如开通古河道,还原历史湖泊;开发位于桂湖东面的宝积岩先民文化;以灵渠为主的秦城水利文化;以靖江王府为中心的藩王文化等;还有八路军办事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等红色革命文化。为了保护这些文化典籍和历史遗存,在建设中或改道绕行,或以小放大,或补缺增容,坚持修旧如旧。把无形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有形的物质形体,从而使城市环境更有情趣,城市形象更具魅力,进一步增强了人们文化归属感、认同感,提升了桂林城市的品位,进一步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
桂林市旧城改造,两江四湖环城水系的建成,严格遵循和谐、高效、环保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在建筑空间上,凡影响生态景观的造件不做;在对外经济交流上,凡污染生态资源的,哪怕有巨额利润的项目不引;在指导理念上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在经济增长方式上,逐渐采用“集约内涵式”,采用既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如推广建立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交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程等,营造一种生态化产业体系,争取早日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已列入桂林市政府的工作目标。两江四湖工程体现的是以民为本和崇尚自然的思想,它把桂林城市建设成一个大公园,给桂林和全国的老百姓一个免费的大公园,使桂林这个旅游名城更具魅力,从而有效推动了桂林市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启示三:一台演出带动县域经济文化创意激活旅游产业。
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作为一部开创世界和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先河的原创性文化精品,从2004年3月在桂林阳朔漓江书童山下公演至今,一直保持着“全国演出业中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业额最高”的演出地位,堪称我国文化产业的成功“范本”。《印象刘三姐》将世界知名的名胜风景——桂林山水风光、世界知名的民族文化品牌——《刘三姐》、世界知名导演——张艺谋,三个品牌组合在一起,在美丽的漓江畔演绎了一个旅游与文化产业充分融合的传奇。三个不可替代的世界知名品牌组合,注定了《印象刘三姐》将成为一个长期具有较强市场号召力的高端文化品牌和让社会各界关注的文化现象。《印象刘三姐》以漓江水域为舞台,以12座山峰和广袤天穹为背景,将壮族歌仙刘三姐的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多种元素创新组合,融入桂林山水之中,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它突破了“一个舞台三面墙”的传统剧场结构,赋予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全场演出约70分钟,演出人员达600人,整个演出如梦如诗、气势恢弘。到2011年底,《印象刘三姐》演出总场次近4000场,观众约500万人次,票房收入约10亿元。目前,《印象刘三姐》年观众量达160万人次,门票收入近2亿元。
在营销策略上,《印象刘三姐》从立项时就确立了“整体营销”的思路。公司引入了日本理光公司桂林销售总监出任票务销售总管,联络各大旅行社,把文化与旅游产业捆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把票务市场做大,形成“多赢”。《印象刘三姐》三分之二的演员是附近农村的渔民。他们白天劳作,晚上划着渔舟演出,既真实地展现了漓江儿女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又增加了收入。
《印象刘三姐》成为一个常年演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当地知名度的提高。其形成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良好综合效益,反过来又让《印象刘三姐》这个文化品牌叫得更响。《印象刘三姐》已经成为桂林一张靓丽的新名片。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阳朔是中国旅游名县,也是世界旅游组织确认和推荐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自2001年以来,阳朔县坚定不移的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全力打造中国深度旅游第一县、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第一镇、全球休闲度假旅游第一村。
迄今阳朔已成功推出《印象刘三姐》、阳朔西街、世外桃源、遇龙河景区、龙颈河漂流、莲花岩景区等一批高质量、高档次旅游产品。《印象刘三姐》演出后,让到阳朔的游客旅游时间平均增加了零点三天,该演出已成为仅次于漓江收入的重大项目。阳朔还积极引导民众参与旅游业,发展民居旅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非农收入。阳朔现已有民居旅游示范村20个,民居旅馆200多家,床位6000多张,民居餐馆300多家。
《印象刘三姐》的成功推出,使阳朔旅游实现了质的飞跃,有效带动了阳朔县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名县真正成为了名不虚传。目前,阳朔县年接待中外游客360多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6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0亿元,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对该县财政的直接贡献率已超过55%,旅游业已成为朔阳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作者系管理局党委工作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