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林业鼠(兔)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试 行)
林业鼠(兔)害防治必须从森林生态系统出发,坚持预防为主,以可持续控制为原则并贯穿于营造林生产全过程,通过分类施策,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鼠(兔)种和不同危害情况,采取生态、生物、物理等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控制,大力提倡使用“新贝奥”等生物防治技术,达到“有鼠(兔)不成灾”的目标。
一、林业鼠害防治
(一)营林措施
1、造林设计
鼠害属于生态灾害,在造林设计时就应考虑害鼠防治措施。
措施1:合理搭配树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各种针叶树、阔叶树和灌木树种,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灌灌混交,避免营造单一纯林。
措施2:加植害鼠厌食树种。西北地区可加植沙棘、柠条等;东北在姬鼠、鼠平 鼠等占优势的地区应多营造落叶松,在东方田鼠和东北鼢鼠等占优势的地区多营造樟子松。
措施3:优化结构。要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实行合理密植。
措施4:栽种灌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先栽灌木,后种乔木,利用灌木的发达根系阻止地下害鼠活动。
2、造林地预防性处理措施
造林前应对造林地进行鼠害预防性处理,待有效降低鼠口密度后再进行造林。
措施1:降低鼠口密度。如果造林地内害鼠数量过高,应先进行灭鼠,通过采用鼠铗、地箭、弓形铗等物理机械进行人工捕杀。
措施2:深翻整地。在造林前要结合鱼鳞坑整地进行深翻,以破坏鼠群洞道;同时,造林前整地时不要将灌木连根清除,因原有灌木根系一旦破坏,地下鼠便会很容易侵入造林地危害苗木。
措施3:改善林地卫生条件。要将造林地内的枝桠、梢头、倒木等杂物清理干净,破坏林鼠的栖息环境。
措施4:深坑栽植。造林时,可采取挖长方形深坑或鱼鳞坑的方法进行株间混交式的集中栽植,预防效果很好。长方形深坑适合于平缓地区,具体尺寸是长×宽×深为3.0×0.8×0.7米;鱼鳞坑适合于丘陵及山地,具体尺寸是直径×深为0.6×0.7米。
3、造林苗木处理
在开始栽种苗木之前,要用各种林木保护剂对苗木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以保护林木不被害鼠啃咬。
措施1:多效抗旱驱鼠剂(纳米型作物抗逆剂NPA)。该药剂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害鼠驱避药剂,由基料、驱鼠剂、多元微肥和人畜保护剂等成分组成,林用型为液剂,常温下性质稳定,溶于水;具有调节土壤局部微环境、改变土壤磁场特性,能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可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提高成活率和出苗率,实现抗旱与鼠害预防的有机结合。
使用方法:在种子处理时,每公斤多效抗旱驱鼠剂加水20公斤,拌种300公斤;加水200公斤,浸种500公斤。在苗木处理时,可用100~200倍泥浆对造林时的裸根苗进行蘸浆处理,也可用500~800倍水溶液在容器苗起苗前1~3天进行浇灌。
4、林地抚育管理
造林后至树木中幼龄阶段应加强抚育管理,以减少害鼠造成的危害。
措施1:搞好林内卫生。在抚育伐时要搞好林内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林内的灌木和藤蔓植物,破坏害鼠栖息场所,减少其活动空间和食物储备。
措施2:控制抚育伐。控制抚育伐及修枝强度,促进中幼龄林早日郁闭成林。
措施3:提供应急食物。在害鼠数量较高年份,可在林内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如树头、枝丫及灌木枝条等,为害鼠过冬提供应急食物,以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
(二)生物措施
1、生殖不育技术防治
生殖不育技术防治是指通过药剂投饵降低雌雄害鼠生育能力,使害鼠种群长期保持低鼠口密度,利用“空间占位”原理,平抑外来鼠类侵入,以降低其危害程度。该技术对环境无污染,对非靶标动物和人畜安全,持续效果长久,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目前经国家正式批准的不育剂有“新贝奥”生物灭鼠剂(雷公藤甲素颗粒剂)和环保型莪术醇抗生育剂。
措施1:“新贝奥”生物灭鼠剂(雷公藤甲素颗粒剂)。该灭鼠剂是选用天然植物雷公藤经高科技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是我国政府唯一批准的新型高效微毒的生物(植物源)灭鼠剂,属于具有我国民族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该灭鼠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雄鼠睾丸的乳酸脱氢酶,从而使得雄鼠精子量变得极为稀少甚至完全绝精;同时还破坏雌鼠子宫与卵巢,最终导致流产和不孕;另外因保留了雷公藤中具有很大毒性的氯内酯醇等化合物(植物细胞毒),而对鼠类具有灭杀作用。该灭鼠剂具有很好的杀灭和抗生育双重防治作用,鼠类少量取食则丧失生育能力,足量取食后在5~10天内可致死,并且不存在超补偿性繁殖和抗药性。
使用方法:施药时与使用常规化学灭鼠剂的方法基本相同,常规用药量为每公顷投药1000~1500克,具体可根据鼠密度情况作适当调整。野外天晴时投放,林间条形施药每5×10米为一个投放点,每点投药10克;室内一般每20平方米投放10~15克,分二小堆,投放在鼠类常活动地方。
措施2:环保型莪术醇抗生育剂。该药剂是在植物性不育剂基础上加入莪术醇,通过增强对雌性个体抗生育力度,使之同时作用于雌雄两性害鼠的生殖器官。原有的植物性不育剂严重阻碍生殖过程中性激素的传递和运输,使睾丸和附睾组织内氨基酸总量下降,破坏雄鼠睾丸的生精组织;而莪术醇有很好的抗早孕、抗着床功效,破坏子宫的蜕膜及绒毛膜组织并使之蜕变坏死,加强子宫收缩,最终导致流产和不孕。由于鼠类的婚配制度和交配行为为一雄多雌制和混乱的乱交行为,因此雌性不育是关键。莪术醇抗生育剂属无公害防治中的生态控制技术,控制作用随着时间推移而效果在增加,持续效果2~3年。
使用方法:该药剂在鼠类繁殖期前使用,参照的最佳投放时间是春季4月份。常用剂量为每公顷1500克,每15×20米为一个投放点,每点投放一袋,每袋50克;鼠类种群密度高时为每公顷5000克,每10×10米为一个投放点,每点投放一袋,每袋50克。
2、天敌保护与利用
林业害鼠天敌种类很多,包括鸟类中的猫头鹰、鸢、隼、雕,爬行类中的蛇,哺乳类中的黄鼬、青鼬、银鼬、艾虎、狐狸、豹猫等,它们对控制害鼠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明显作用,因此应注意对天敌的保护和招引,尽力发挥生物控制作用,逐步实现鼠害的可持续控灾。
措施1:封山育林。实行封山育林,保护天敌的生存环境。
措施2:禁捕猎。禁捕、禁猎捕食鼠类的天敌。
措施3:鼬科招引。在人工林内垒积石堆、枝柴、草堆等招引鼬科动物。
措施4:猛禽招引。在造林整地时有计划保留天敌栖息地,并积极进行天敌的人工招引,即迁移鼠类天敌以控制其种群密度。
灌木林或荒漠林区可垒砌土堆、石头堆或制作水泥架、招引杆;森林区可放置招引架、栖息架或在林缘及林中空地保留较大的阔叶树,为天敌停落提供条件;人工林区可布设栖息架、招引架以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以利于食鼠鸟类栖息和繁衍。招引时,如定期挂放家禽畜的内脏等物做为诱饵,效果更好。
招引架以T形为主,包括木制或水泥预制,立杆高2米左右,横杆宽0.6米;栖息架以∏形为主,立杆高近2米,横杆宽3~4米;招引杆以T形为主,立杆高3~6米,横杆宽0.6米或呈三角形、环形。
措施5:人工释放天敌。有条件地方可饲养狐狸等害鼠天敌并投放到林地,人为提高天敌种群数量,以达到长期压制害鼠种群密度目的。
(三)物理驱避措施
物理驱避措施主要是针对地上鼠,适用于街路两边和经济林地。
措施1:树干套管。即在树干基部套置塑料、金属等管套进行防护。其中,塑料套管是用硬质塑料管(或其它现成材料,如去掉底部及近口部位较细的饮料瓶)套住树的基部;正规套管用塑料压模制成,可分两瓣,管的粗细以与树干保持3~5厘米的空隙为宜。
措施2:树干防护。在树干基部涂白、涂抹泥沙或捆扎芦苇、干草把、塑料布等物形成防护层,可阻挡害鼠直接接触树木而防其啃咬。其中,涂抹泥沙是用粗沙(10~30%)和乳漆混合后涂刷基部;捆扎塑料布是用塑料布卷成筒,围在树的基部(筒内也可填充树叶、土等物),应用时要使塑料筒的基部与地面紧密接触或埋于土中。
措施3:涂抹保护剂。直接涂抹林木防啃剂、驱避剂等类树干保护药剂。
(四)人工捕杀
1、地下鼢鼠
措施:人工器械捕杀。用智能鼢鼠捕杀器和土制地箭、弓形铗及灭鼠弹、灭鼠雷等物理器械进行人工抓捕防治。该方法布设简单、成本低廉,不伤害其它非靶动物,对环境无污染,适于群众性灭鼠。
2、地上鼠
措施:诱捕器捕杀。即设置鼠类“诱捕阱”等环保型诱捕器捕鼠、灭鼠。诱捕阱可用大型饮料瓶或罐等埋藏地下,其开口向上且与地面保持水平,害鼠进入后因不能逃出而饿死。每亩地一般使用5个诱捕阱,定点进行布放,定期进行观察,及时清理掉死鼠。
(五)安全使用化学灭鼠剂
为避免造成人畜中毒、杀伤天敌和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化学药剂在使用中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措施:使用毒饵保护器。毒饵保护器亦称“毒饵站”(包括毒饵保护瓶、罐、桶等),是一种能盛放毒饵的容器。毒饵保护器用塑料瓶或竹筒加工而成,它只允许害鼠自由进入取食,其它非靶动物则不能进入;使用时将配制好的毒饵放入毒饵保护器内,并使其开口尽量向下倾斜。每亩地一般使用毒饵站1个,每个毒饵站放置毒饵150克左右,并根据害鼠取食情况及时补充毒饵。
毒饵保护器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投饵点少,省药、省工,易操作;二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有利于保护天敌;三是保护毒饵不变质,可常年投饵,适用于所有地上鼠防治。
二、林业兔害防治
(一)营林措施
1、改进造林整地方式
工程整地改变土壤结构,破坏了原有地被植物,使得野兔的取食目标更加明确,对林木造成的危害也相对较大。
措施1:穴带状整地。在有野兔危害的地区要改全面整地为穴状整地或带状整地,尽量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
措施2:深坑栽植。野兔一般在视野开阔处活动而不进入坑内,因此可结合鼠害防治挖长方形深坑或鱼鳞坑进行苗木栽植,预防危害效果很好。长方形深坑适合于平缓地区,具体尺寸是长×宽×深为3.0×0.8×0.7米;鱼鳞坑适合于丘陵及山地,具体尺寸是直径×深为0.6×0.7米。
2、优化林分和树种结构
兔害属于生态灾害,在造林设计时就应考虑野兔防治措施。
措施1:造林设计。造林设计要营造针阔乔灌混交林,并因地制宜、立足发展乡土树种,适当加植野兔厌食树种可很好的预防兔害。
措施2:优化结构。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合理密植,以早日郁闭成林。
措施3:大苗造林。尽量选择苗龄较大或木质化程度较高的苗木造林。
3、种植替代性植物
对因食物短缺而引起的林地兔害,可采取食物替代的方式转移野兔对树木危害。通过有选择地种植野兔喜食植物,为其过冬提供应急食品,可有效预防野兔对林木的危害,保护目的树种。
措施1:条播农作物。在种植冬小麦等农作物的地区,可在林地内条播5~10%比例的农作物(如苜蓿等)。
措施2:种植耐寒草。在较寒冷地区,可种植耐寒牧草或草坪草。
(二)生物措施
1、生殖不育技术防治
参见林业鼠害防治。
2、天敌保护与利用
林区内的野兔天敌种类很多,包括猛禽(鹰、隼、雕)、猫科(狸、豹猫)及犬科(狐狸)等动物,它们对控制野兔种群数量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应采用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即通过森林生态环境中的食物链作用,达到对野兔数量的自然控制。
措施1:禁猎天敌,加大监护力度。对林区内的野兔天敌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其防治作用,通过实行禁猎措施,加大对其监护力度,严禁乱捕滥杀,提高野兔天敌的种群数量,降低野兔密度,以达到长期、有效控制兔害。
措施2:招引天敌,增加种群数量。在造林整地时有计划保留天敌栖息地,并积极进行天敌的人工招引,即迁移野兔天敌以控制其种群密度。灌木林或荒漠林区可垒砌土堆、石头堆或制作水泥架、招引杆;森林区可放置招引架、招引杆或在林缘及林中空地保留较大的阔叶树,为天敌停落提供条件;人工林区可布设招引架、栖息架、招引杆以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以利于野兔天敌栖息和繁衍。招引时,如定期挂放家禽畜的内脏等做为诱饵,效果更好。
招引杆、栖息架等制作,参见林业鼠害防治。
措施3:繁殖驯化,释放食兔天敌。人工饲养繁殖鹰、狐狸、猎兔狗等野兔天敌,并进行捕食和野化训练,必要时在有野兔危害的地区进行捕猎和释放,人为提高天敌种群数量。
(三)物理驱避措施
措施1:培土埋苗。在越冬前,对1~2年生新植侧柏和刺槐苗等可采取高培土保护措施,即通过封土将苗木全部压埋,待来年春季转暖、草返青后再扒出,可有效避免野兔啃咬及冬季苗木风干。
措施2:捆绑保护物。在树干基部50厘米以下捆绑芦苇、塑料布、金属网等类保护物,或用带刺植物覆盖树体,能起到很好的防护效果。
措施3:套置防护具。在树苗或树干上套置柳条筐、笼或塑料套管等类防护套具,可有效避免野兔啃食树干,并有“防兔、遮阴、防风”等优点。
措施4:涂放驱避物。在造林时或越冬前用动物血及骨胶溶剂、辣椒蜡溶剂、鸡蛋混合物、羊油与煤油及机油混合物、浓石灰水等进行树干及主茎涂刷,或在苗木附近放置动物尸骨和肉血等物,可起到很好驱避作用。
(四)人工捕捉
措施1:套捕(杀)。即利用野兔走固定路线,且常以沟壑、侵蚀沟为道路的习性进行捕杀,常用工具包括活体动物捕捉器和土制的铁丝环套及拉网等,其中拉网可在较大范围内捕捉野兔,适用于开阔平坦地区。
措施2:诱捕(杀)。即利用诱饵引诱野兔入笼的方法。饵料应选用野兔喜食的新鲜材料,如新鲜绿色植物、胡萝卜、水果等。诱捕器可采用陷阱式或翻板式,要具有足够大空间,并应放置在野兔经常出没的地方。
措施3:猎捕(杀)。当野兔种群数量较大时,通过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和森林公安部门,向公安机关或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申请,以乡镇或县为单位组建临时猎兔队,在冬季使用猎枪等器械进行限时、限地、限量的猎杀活动,以有效控制野兔种群数量。使用猎枪时,要有专人负责枪支的发放与保存,并签订枪支责任状和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