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林业局营造林工作五年平稳推进成效显著
白水江局 杨建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并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力度最大、措施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生,展现出旺盛生机和光明前景。白水江林业局正是借助十八大的强劲东风,在林业生态建设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艰难也有成效。五年来共完成公益林建设(造林、封育)77000亩,森林抚育213000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66000亩,累计完成育苗586.8亩,培育苗木9016.92万株,完成四旁义务植树100130株。所有建设项目均达到了相关技术标准,顺利通过了国家、省上和管理局的检查验收,成效明显。可以说,五年来白水江林业局在营造林道路上取得了一个个新的成绩、新的突破,而且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扎实有力,用道路艰辛、负重前行八个字形容再好不过。
多措并举,扎实搞好造林绿化。天保工程二期实施后,白水江林业局人工造林任务大多数落实到白塬林场,而新建的白塬林场一穷二白,没有场址,没有办公设施,连起码的居住条件也没有,只有大面积的荒山荒地等着去绘彩卷,且施业区年均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却高达1800毫米,自然条件严酷,严重缺水,土壤贫瘠,资源匮乏,要这样的条件下保质保量完成造林任务,难度可想而知,为此,局党委、行政号召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艰苦奋斗精神,精诚团结,攻坚克难,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确保造林工程的顺利进行。一是狠抓一个“宣”字。把林业宣传工作放在首位,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通过电视、报刊、专栏和建立永久性宣传标牌等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从2012年起白水江林业局先后在实施营造林工程区域修建大型永久宣传牌6座,甘肃省电视台记者、会宁县电视台记者先后多次对白塬人工造林进行拍摄相关专题宣传片,在甘肃电视台黄金时间段播出和当地电视台滚动播出,省厅、市、县相关领导也多次深入造林现场检查指导和调研,对造林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通过宣传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扩大了异地造林知名度,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造林社会氛围。二是突出了一个“早”字。早设计,早安排、早部署,早准备,早行动,早完成;三是体现一个“细”字。细化任务、细化责任、细化标准;四是着眼一个“优”字。采用优质种苗、采取优质服务、优先安排资金;五是定位一个“高”字。高起点设计、高质量管理、高标准验收、高效率施工;六是把握一个“活”字。针对造林当地立地条件差、气候干旱的现实,采取灵活多样的造林方式、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进行点播、栽植、依树种生物性特性正确选择坡向、坡位和点播位置、在每个栽植穴灵活点播、栽植容器苗和截杆压埋裸根苗,做到“三保险”。七是执行一个“严”字。严把整地关、苗木关、栽植关,抚育关、检查验收关;八是落脚到一个“实”字。及时将新造林地纳入管护范围,落实任务,签订合同,明确责任,防止牛羊践踏啃食和人为破坏,巩固造林成效。
五年过去了,经过全体人员的艰辛努力,37000亩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苗木平均成活率、保存率分别达到了87%和81%以上,这个数字在林区不算什么,但在会宁却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正是全局上下精心安排部署,广大干部职工扎实苦干出来的成绩。回首五年,荒山变了样,树生根、人安心,发展有了根基,管护走上了正轨。
健全制度,有序推进森林抚育。森林抚育是森林经营的有效措施,对于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增强森林综合效益具有重要作用。项目试点伊始,没有成熟的经验借鉴,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为搞好此项工作,白水江林业局高度重视,精心谋划,统筹按排,科学规划,按时培训,并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项目作业中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标准和管理办法施工,为提高抚育质量,多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林区兄弟单位和周边市县培训学习,丰富和 积累了工作经验。项目管理上采取领导分片包干责任制、现场员跟班作业、旁站管理制度、分级负责机制、巡回督察制度、局、场技术员负责制度、施工合同制、严格检查验收制度和基础档案管理制度,极大的提高了抚育作业质量和管理水平。为促进单位增效,职工增收,自2015年开始全局职工积极参与森林抚育施工,完成抚育面积36057亩,占三年总面积的35%,创收经济效益411万元。森林抚育的顺利实施,不仅森林质量提高了,林相逐渐变好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了,而且缓解了资金压力、增加了职工收入。
科学防控,及时进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是“无烟的森林火灾”,也是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以来,白水江林业局始终严格按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要求,坚持执行“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狠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种苗产地检疫率)工作,逐年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力度,做到了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除治,严格控制危险性病虫害的蔓延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五年来防治面积累计66000亩,防治率100%,成灾率1.41‰,测报准确率达91%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100%,成灾率一直控制在科学防控标准以下。2015年—2016年完成了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采集、制作了有害生物标本、收集整理了影像资料和汇总统计了普查数据、提交了普查成果。通过普查,基本查清了白水江林区有害生物种类、发生地点、范围、危害程度、寄主树种、林种、林龄等,为科学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了依据。
审时度势,加快种苗培育结构调整。自2012年以来,面对林区内造林任务锐减,自用苗量大幅减少,苗木销售受诸多制约因素影响的现实,白水江林业局大力进行种苗结构调整,对位于高海拔的两个苗圃减少新育,适当移床,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云杉、油松等定植苗、容器苗,便于销售增加经济收益。对位于低海拔的花庄坝苗圃,不再培育造林常规树种,大力培育雪松、塔柏、龙柏、桂花、垂柳、香樟、银杏、油用牡丹、红叶石楠、金叶女贞、油松、华山松、冬青等园林绿化大苗,现已初具规模,各规格绿化树种生长旺盛,树形美观,正是销售的最好时期。今后要继续在加强培育管理的基础上大力向外宣传,通过走出去参观学习,请进来培训指导等形式,进一步向城市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美化、盆景艺术等方面大力发展,举实招,求实效,增加苗木附加值,创收更好的经济效益。努力抓好人才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批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业务熟练、技艺精湛的苗木经营管理队伍,实现苗木有序经营管理。
综观白水江林业局这五年,既有开拓奋进的激昂旋律,也有面对困难知难而上的不屈探索,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付出在营造林工程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千言万语的祝福,不如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这片青山绿水蓝天就是白水江林业局献给祖国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