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J-3索道自动卸材装置及解扭器技术
内容摘要:该项目是根据林区生产急需 , 为使 KJ3 索道进一步发挥其作用而提出的。自卸装置原型是由四川省马尔康林业局引进的。1981年9月按其提供的资料 , 加工了第一套实体 , 实验中发现这套装置在技术性能上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根据有关资料及实体实验中测定记载的有关数据 , 重新进行了较详细的计算设计 , 结合林区实际情况 ,采取了多项重要技术性措施改进了原装置中的杠杆架、锁钩环、吊钩头等部件的关键性结构尺寸和原材料独特地自行设计了传力跑车 , 定位叉等部件。使这一自动卸材装置结构比较合理完善 ,其耐久性、可靠性达到了实用的要求。
改进后的自动卸材装置先后在本林区舟曲局铁坝、沙滩林场的三条 KJ3 索道上试验 , 卸材 2000 多立方米。试验证明 , 这套装置结构简单 , 造价低、制作、安装维修方便 , 强度较好 , 卸材动作迅速可靠 , 横向拖集木捆时无自动开钩现象。经试验标定 , 使用自动卸材装置后的 KJ3 索道,每趟卸材时间至少能节省3.6分钟以上,每立方米木材节约费用0.1~0.2元,同时还减轻了卸材工人的体力劳动、卸材工人不再进行费力而又危险的爬架杆敲钓、抽挂索等作业,有效地保障了卸材作业的安全。自卸装置的试验成功是对 KJ3 索道生产的一项较大技术改进。
自该课题通过鉴定验收以来,各林业局生产单位非常重视,大 力推广。并委托白龙江林科所协助进行KJ3索道的自动卸材装置的制造,安装等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事实证明,这种装置在白龙江林区的KJ3型索道上逐步推广应用是切实可行的。
该项成果获甘肃省林业厅1986年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塑料大棚冷云杉育苗技术试验
内容摘要:通过棚内外容器育苗、裸根育苗技术试验对比和不同年度的多次重复试验,以及大栩小气候效益观测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寒针叶林区利用大棚育苗, 很不便于集约经营,而且能避免霜冻、冰雹和冻拔等自然灾害确保苗木稳产高产。大棚结构以拱园形为宜采用撒播,秋播秋移增施基肥及其他管理措施,可使幼苗提前出圃一至二年,产苗量能增一倍以上,成本降低9~20% 。培育云、冷杉容器育苗,选用直径5厘米、高 15~17 厘米的塑料薄膜袋为宜,培养基可采用腐殖土与堆积肥各半的混合土。
该项成果获甘肃省林业厅1986年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奖四等奖。
3.增力式索道自动卸材钩
任务来源:白龙江林业管理局
主要完成单位:白龙江林业管理局
主要协作单位:迭部林业局达拉林场
主要研究人员:肖寿年 贺仲书
研究起止时间:1985年—1987年
主持鉴定单位:白龙江林业管理局
鉴定时间:1987年6月2日
内容摘要:自动卸材钩由自卸系统和抽索系统组成 , 设计新颖 , 结构独特 , 可在所有增为式索道、松紧式索道上使用。使用自动卸材钩可使 索道一个集材过程节约时间4分钟,每立方米材降低成本0.15元 ,同时可取消卸材2人,保证卸材安全, 在林区使用全悬增力式、半悬增力式、松紧索道均有推广价值。
该成果获林业厅1987年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4.索道集运材新技术在白龙江 林区推广应用
任务来源:白龙江林业管
主要完成单位:白龙江林管局索逗集运新技术试点
主要研究人员:肖寿年 鲁孝规 郎忠昌 骆明逵 王文瑞
研究起止时:1987年4月—6月
主持鉴定单位:白龙江林业管理局
鉴定时间:1987年6月2日
内容摘要: 1.通过采用地面滑轮强制落钩和加配引索的方法解决了索道运材存在的横向集材、落钩技术难题,为白龙江林区今后推广 SJ23索道创造了条件 ;2. 成功采用半悬式索道在陡坡、平坡、逆坡等多种复杂地形集原条、伐倒木,改变了过去原条、伐倒木不集到山楞的旧工艺,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产量质量,提高了出材率 , 保障了作业安全,同时为稍头、技桠等伐区剩余物开展综合利用提供了更多原料和方便条件;3. 为白龙江林区广泛采用多种索道、消灭 滑道、缩减公路支岔线,减少滑道对水土的破坏、减少木材损失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该成果获甘肃省林业厅1987年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奖四等奖。
5.人工云杉林改建母树林技术试验
任务来源:白龙江林管局
完成单位:白龙江林管局林科所
研究人员:吴桂荣 程林波 闫西清 蒋斌
起止时间:1979-1989年
组织鉴定单位:白龙江林管局科教处
主持鉴定单位:白龙江林管局营林处
鉴定日期:1990 年 2 月 24 日
内容摘要:人工云杉林改建母树林的培育措施,是以改变林分结,改善林木的营养空间、光照、通风、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母树的生长发育 , 提高单位面积的球果产量和种子质量为目的。取得的疏伐、水肥管理等措施的经验,可直接为本品种生产性母树林服务 , 并可作为其它间伐的借鉴经验。
6.化学除草剂在云、冷杉苗圃上的应用
任务来源:白龙江林管局
完成单位:白龙江林管局林科所
研究人员:白年庚
起止时间:1987 年至 1989 年
组织鉴定单位:白龙江林管局
主持鉴定单位: 白龙江林管局科教处
鉴定日期:21990 年 2 月 24 日
内容摘要:从87年至89年,在此期间共计试验七种药剂、16种配方 ,151次各种类型地的多次重复试验,其中包括两个树种〈云杉、冷杉〉,四种类型 ( 新播苗、留床苗、移植苗、休闲地〉,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即杀草率达70~98%节省劳力80-90%;节省经费 60~70% 。同时对各种药剂性能及圃地杂草种类作了简要调查和说明。
7.白龙江林区社鹊冷杉林皆伐迹地更新技术研究
任务来源: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白龙江林管局林科所
研究人员:王怀良 李永忠 王会儒 丁骞
起止日期:1984年至1990年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委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鉴定时间:1990年10月13日
内容摘要:本项研究以白龙江林区杜鹊冷杉林皆伐迹地人工植苗更新的田间试验为中心,同时开展了对该地带的土壤、植被、小气候、杜鹊冷杉林的天然更新,及其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和人工植苗更新情况的观测和调查,并对主要树种进行了初步抗寒性测定,以探索杜鹊冷杉林皆伐迹地的人工植苗更新技术,探索影响更新的主要因子为迹地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等的剧烈改变,以及霜冻和冬季生理干旱,其次为牛羊践踏。对此,采取了树种选择、大龄壮苗,高海拔林间苗圃炼苗,丛植等相应对策。试验结果表明如采用经高海拔林间苗圃锻炼,在阴坡迹地采用单植苗,在阳坡迹地采用丛植,则其保存率达到了《更新管理办法》的要求, 紫果云杉、巴山冷杉也可作为这一地带的更新造林树种。
该项成果荣获 1991年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8.白龙江林区云杉落针病综合治理研究
任务来源:省科委
完成单位:白龙江林管局林科所
研究人员:吴兴邦、曹秀文等
起止日期:1994年至1998年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委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鉴定时间:1997年01月
云杉落针病是由云杉散斑壳菌(Lophodermium picea)引起的一种云杉叶部病害。病菌只为害当年生针叶,在密度较大、卫生状况较差的人工云杉幼林内,发生为害情况普遍较重。不同树种间粗枝云杉(P. asperata Mast)受害最重而紫果云杉(Picea purpura Mast)受害最轻。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在ph值6-7时生长最好;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天门冬素;对光照、维生素反应不敏感;子囊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为15-20℃,最佳湿度为80-100%;在水溶液中不萌发,在葡萄糖、蔗糖中的萌发率最高;孢子萌发对光照要求较高。初侵染源为子囊孢子,主要是从自然孔口(气孔)侵入;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4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子囊孢子的扩散期,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选用抗病树种造林、营造混交林和及时进行幼林抚育可以有效的控制云杉落针病的发生,对郁闭度在0.5以上的林分,可采用杀菌烟剂进行防治;对郁闭度在0.5以下的林分或散生木、幼林,采用75%百菌清粉剂、40%多菌灵粉剂、50%甲基托布津粉剂或60%代森锌粉剂等进行喷雾或喷粉防治,每亩用药量为200~300g。采用营林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是实现云杉落针病可持续控制的根本途径。
该项成果荣获 1998年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9.狭冠网蝽综合防治研究
任务来源: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白龙江林管局林科所
研究人员:曹秀文 刘锦乾等
起止日期:1996年至1998年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委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鉴定时间:1998年12月
狭冠网蝽(Stephanitis anagustata BU,sp. nov)是新发现的云杉叶部害虫,在白龙江林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云杉针叶组织内越冬。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05±0.27℃,孵化盛期为6月下旬,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44±0.04℃,羽化盛期为7月下旬。若虫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成虫为均匀分布。影响种群变动的关键虫期为1~2龄若虫期,关键因子为天敌捕食和风雨致死。主要天敌有鸟类、蜘蛛等。密度大、阴坡地带的林分受害最重。经济阈值为8.9头/20cm枝条。理想的防治措施为:(1)营林措施防治:对有虫林分采用25%、35%两种强度的透光伐;推广紫果云杉造林。(2)化学防治:低矮林分(树高3m)以下采用2.5%功夫、2.5%溴氢菊脂乳油3000~3500×、25%抗蚜威2000×喷雾,高大林分(郁闭度0.6以上、树高3m以上)采用敌马烟剂进行防治,每亩用药量7.5㎏/hm2。
该项成果荣获 1998年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0.云杉叶锈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任务来源: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白龙江林管局林科所
研究人员:曹秀文 刘锦乾等
起止日期:1997年至2000年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鉴定时间:1999年12月
在白龙江林区的粗枝云杉叶锈病与青海云杉叶锈病病原祁连金锈菌(Chrysomyxa qilianensis Wang Wu et L.)属同一集合种;病原转主寄主为山光杜鹃(Rhododendron Oreodoxa);病原担孢子的侵染高峰期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推迟,并与寄主的物候期相吻合;高海拔疏林病害发生最重;病害发生的最适温度为12.0~14.0℃,最适降水频率为65~85%,利用生物气候图对历年病害发生程度进行预测,历史符合率90%以上;紫果云杉等树种表现出高度的抗病性,在病害防治适期采用20%三唑酮乳油等进行喷雾防治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该项成果荣获 1999年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11.白龙江、洮河林区苗圃地下害虫综合防治研究
任务来源:白龙江林管局
完成单位:白龙江林管局林科所
研究人员:曹秀文 刘锦乾等
起止日期:2000年至2005年
组织鉴定单位:陇南市科学技术局
主持鉴定单位:陇南市科学技术局
鉴定时间:2005年6月
经调查,白龙江、洮河林区苗圃地下害虫共21种,隶属于5科14属。其中构成严重危害的种类有7种,分别为大云斑鳃金龟、小云斑鳃金龟、大栗鳃金龟、灰胸突鳃金龟、粗绿彩丽金龟、蓝边矛丽金龟和云杉树叶象,具潜在危害性的种类有14种;不同的土壤条件下地下害虫的优势种略有不同;云杉、冷杉、落叶松苗木及沙质土壤和施用未经充分腐熟的人粪尿、牛羊粪作为基肥的苗圃地虫害发生最重;主要害虫在本林区的生活史为:小云斑鳃金龟4年发生1代,粗绿彩丽金龟1年发生1代,大栗鳃金龟6年发生1代,灰胸突鳃金龟2年发生1代,云杉树叶象1年发生1代;灰胸突鳃金龟、小云斑鳃金龟幼虫均为聚集分布;主要害虫的发生期预测:大云斑鳃金龟、小云斑鳃金龟成虫的出土活动高峰期为7月中旬,小云斑鳃金龟幼虫防治适期为8月中、下旬,粗绿彩丽金龟成虫出土高峰期为7月15~25日,幼虫防治适期为8月上旬,云杉树叶象成虫出土高峰期为6月上旬;采用高压汞灯、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在成虫出土高峰期进行诱杀效果较好;经毒力测定、室内药效测定及田间防治效果对比试验后得出:3%甲拌磷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5%涕灭威颗粒剂,每亩用药量12~15kg,或2.5%甲基对硫磷粉剂,每亩用药量14 kg,15d后的平均保苗率达到90%以上;45%甲基异柳磷乳油、45%氧化乐果乳油、45%毒丝苯乳油1000~1500×液对云杉树叶象成虫进行喷雾防治,24h后成虫死亡率达90%以上;增加苗木种类、以森林腐殖土为育苗基质、对苗圃地及时休闲轮作,可有效地预防地下害虫的发生。
该项成果荣获 2005年陇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2.落叶松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任务来源:白龙江林管局
完成单位:白龙江林管局林科所
研究人员:曹秀文 刘志良
起止日期:1987年至1989年
组织鉴定单位:白龙江林管局
主持鉴定单位:白龙江林管局
鉴定时间:1990年9月23日
落叶松叶蜂在白龙江林区1年发生1代,当年9月下旬以预蛹在林内落叶层下越冬,成虫羽化盛期为7月下旬,8月上旬为产卵盛期,8月下旬至中旬为卵孵化盛期;华北落叶松、阳坡地带的落叶松人工林受害程度最重。防治措施:(1)加强林分抚育管理,促进林分尽早郁闭;(2)7月下旬之前在林内禁止使用化学农药,保护波姬蜂等重要天敌或在林内适度保留枯立木,招引鸟类;(3)于9月上旬,集中人力在落叶松林内收集越冬虫茧集中烧毁;于8月上旬采用2.5%功夫乳油1000~1500倍、40%的乐果乳油800~1000倍、50%马拉硫磷乳油800~1000倍进行喷雾防治,24小时以后幼虫平均死亡率80%以上。
13.林科所沙滩站地面基本气候资料汇编
任务来源:白龙江林管局
完成单位:白龙江林管局林科所
研究人员:王阳临 刘述超
起止日期:1981年至1990年
组织鉴定单位:陇南行署科教处
主持鉴定单位:陇南行署科教处
鉴定时间:1992年5月6日
获93年陇南科技进步三等奖
14.白龙江林区人工云杉用材林第一次抚育间伐技术研究
任务来源:白龙江林管局
完成单位:白龙江林管局林科所
研究人员:吴桂荣 丁光武等
起止日期:1981年至1991年
组织鉴定单位:陇南行署科教处
主持鉴定单位:陇南行署科教处
鉴定时间:1992年5月6日
获93年陇南科技进步三等奖
15.白龙江林区用材林基地建设技术示范
任务来源:省农委
完成单位:白龙江林管局林科所
研究人员:赵振声 王争光等
起止日期:1991年至1995年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鉴定时间:1995年11月29日
该项成果于1996年获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16.高海拔冷杉林皆伐迹地更新造林技术规程
任务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白龙江林管局林科所
研究人员:王怀良
组织鉴定单位:省质量监督局
主持鉴定单位:白龙江林管局
鉴定时间:1996年5月28日
17.白龙江林区人工云杉用材幼林第一次抚育间伐技术规程
任务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白龙江林管局林科所
研究人员:吴桂荣
组织鉴定单位:省质量监督局
主持鉴定单位:白龙江林管局
鉴定时间:1996年5月28日